首页 赛事指南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防止策略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防止策略

2016-09-01 19:44

根据英国媒体的统计,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每10万人中0.8人。

2016年虽然刚过去半年,但是各大马拉松赛事中猝死事件屡见报端。它与其他运动伤病不同,突发即有可能致命,因此对于每一个跑者来说,正确认识运动性猝死是避免悲剧发生、健康跑步的首要因素。

一、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它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猝死发生前没有明显症状;

意外,具有不可预见性;

从发生到死亡时间很短,大多发生在6个小时之内。

二、谁是真正“元凶”?

马拉松猝死里大多数是“心脏猝死”。心脏猝死里由于心律不齐而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导致死亡的心率不齐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心室颤动”。 心室细动有的人有“器质性心脏病”,有的人没有。有的话就是“心肌梗塞”“心肌炎”等。不管有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只要陷入心室颤动这样的心率不齐,心脏就不是跳动了,而是震动。心脏接近于停止的状态。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完全停止跳动,导致死亡。

让心脏立马从心室细动恢复成原来跳动的机器就是AED(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除心室颤动器)。

很早以前只有医生通过心电图确诊了心室细动之后,才使用AED来治疗的。

在日本2004年7月以后,允许市民使用AED来急救。

在美国很多年前就在街道上设置AED,演习由市民动手来做直流除心室颤动。

尽管人们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机制有不同的解释,但“心脏骤停”是罪魁祸首,这一点是公认的。

马凡氏综合症、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畸形、心肌炎、心脏瓣膜闭锁不全等心脏结构性问题均会引发“心脏骤停”,导致猝死。

因运动时需要心脏更加“勤奋”地工作,原本深藏在心脏内部的这些结构性问题就会被“诱发”出来。由于心脏是我们身体产生能量的动力来源,它一旦“罢工”,营养物质的补给线停滞,能量产生不了,代谢的“废弃物”也排不出去,当然就会致命。

类似的结构性问题如果在脑部,例如脑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运动时也很有可能“引爆”埋藏于脑部的这些“地雷”,其结果也是致命的。

除了这些在心脏和脑部的结构性问题,导致运动性猝死的缘由还有一些间接的因素。

例如感冒、发烧后,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事实上正相反,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这就是为什么马拉松赛会要特别提请参赛队员说明比赛前一周有无感冒的原因;

再比如,热天运动时,身体会大量出汗,有些人就会及时补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但事实上许多人忽略了一点,出汗丢失的不仅是水分,还有矿物质。因此,热天跑马拉松应该喝专门的“运动饮料”才对!

除了上述两个例子外,还有就是没经过系统训练,或是有过训练但停止了一段时间没有跑马拉松的参赛者,突然报名参加比赛,也会出现心脏不堪重负而停跳,导致猝死的状况。

此外,服用药物(兴奋剂),忽视准备活动、整理活动,情绪紧张,过度兴奋等也会引发运动性猝死。

三、如何预防猝死?

运动性猝死的特征:

男性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机率高于女性;

按照国外研究的报道,30-50岁是高危人群,其中40-50岁为高峰;国内和日本的学者研究发现,运动性猝死有低龄化的趋势,一般多在30岁上下;

在马拉松跑中出事地点大多是接近终点处;

发生猝死者绝大多数是有着多次跑马拉松经历的人。

四、作为参赛者

1、了解自己:

首先是听医嘱,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其次,自我反省。如近期自己有患感冒的情况、练习时心前区有不适症状或身体有疲乏感等,一定要向大夫咨询,然后再决定是否参加运动;

第三,参赛中,要养成随时关注自己身体的习惯。如有不适,可先减速、降低强度,可采取走跑交替方式,直至不适感消失。如不适感不减反增,应立刻停止比赛,求助医生。

如果没有做体检,则可以用下面这个叫做PAR-Q的问卷来做一个简单的提前自我筛查:

-1.医生是否告诉过你,根据你心脏的情况,只能参加医生推荐给你的体力活动?

/ 否

-2.当进行体力活动时,你是否感到过胸部疼痛?

/ 否

-3.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进行体力活动时,你有没有感到胸部疼痛?

/ 否

-4. 你有没有过因头晕而失去平衡或曾经失去知觉?

/ 否

-5. 你有没有因体力活动改变,使骨骼和关节方面的症状加重的问题?

/ 否

-6. 医生有没有因为心脏或者血压问题给你开过药?

/ 否

-7. 你是否知道有其它原因使你不能参加体力活动?

/ 否

如果你在上表中的任何一项回答了:“是”,您就应该先去做个体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征得医务和体育专业人士对你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意和建议。


2、对运动负荷的了解:

运动的强度直接与施加在心脏上的负荷有关。运动中比较简易的科学监督强度的方法是心率,可以先算出自己的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然后推算强度:

低强度运动:  运动中的心率大约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以下

中强度运动:  运动中的心率大约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之间

大强度运动:  运动中的心率大约保持在最大心率的70﹪之上

3、还有以下认识强度的简便方法:

中强度运动:  运动时心跳加快,微微出汗,但还可以一边运动,一边讲话;

大强度运动: 运动时心跳急剧加快,大汗淋淋,气喘吁吁,运动时已经不能讲话。

4、量力而行,急流勇退

在大强度危险区的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就应该放慢步伐,快走一段,让身体有个缓冲,切不可蛮干坚持。

5、注意补水,补充运动饮料

跑马拉松的过程中,补水、补充运动饮料也很重要。运动员中暑往往是马拉松跑中另外一个常见的危险之一,其发生率远高于心脏骤停,但同时也被认为是心脏骤停发生的诱因,天气炎热和湿度高的环境下尤其如此。


五、赛事组织者

国外把组织马拉松比赛戏称为“组织灾难”(planned disaster),赛事组委会的责任非常大,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和对运动员相应的保护措施:

1、应急计划

组织上要建立应急指挥部和各方面的负责人;通讯上要做到全程的畅通和紧急情况下的联系方式和电话;措施上要有在出现各种情况下应急预案。另外也要有取消和暂停赛事的预备方案(例如,美国运动医学协会建议天气温度达27.8摄氏度时,比赛就应该取消)。

2、现场急救+除颤设备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运动员的生命就危在旦夕,急救时间仅有几分钟。因此赛事全程都配有专业医护人员急救站,同时应有机动急救站跟随跑马拉松的大部队一起前进,急救站和急救人员都应该配有清楚的标识、标牌。

据统计,如果一个人的心脏骤停随机发生在街头,那么他(她)的存活率在10%左右;如果发生在马拉松或其它运动赛事,其存活率在50%左右(若有除颤设备,就会提高存活率)。

凡事有备无患,应对马拉松比赛和其他运动赛事中出现的不幸猝死事件也是如此。只有从选手到组委会都加以重视,并各尽职守,才会把运动猝死的几率降低到最小。

3、如果在比赛中遭遇极端天气,尤其在气温高时,赛道的供水和饮食必须加大配给量,如果有危险可能,须及时叫停比赛。

六、给大家几个马拉松赛前的实用建议

马拉松比赛发生猝死的原因中90%以上是心脏问题,常见的运动猝死,实质是心室异常颤动后,心脏会短暂地停止跳动、停止供氧,而人类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

如果不能及时除颤,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如果10分钟后还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希望就十分渺茫。

1、不能盲目参赛

一定要认真参加报名体检,及时发现心血管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听从医嘱。长跑和马拉松都不是赶时髦,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虚荣心、赶潮流参赛。

而极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没有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以从5k、10k、半马到全马的过渡,在没有太多基础的情况下参赛,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2、拒绝短期训练

参加任何跑步比赛都要有长期稳定的训练,以及循序渐进的跑量。不能认为身体素质好、平时经常参加运动就可以直接参赛。短时间的跑步训练不但无法改善心脏功能,反而会加重心脏负担。

赛前若身体不适,比如感冒发烧要以安全为上放弃比赛。赛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切忌熬夜,合理饮食。

3、赛中学会自我保护

合理分配全程体力,切忌因兴奋在出发和冲刺时过猛。根据日本方面的数据显示,最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的是跑速是每小时9至12公里,也就是全马完赛时间在3.5到4.5小时的“业余高手”。而52%的悲剧发生在最后10公里冲刺阶段。

比赛时多注意脉搏或心率,若异常变快或者迅速下降,一定要放慢速度。若出现胸闷、心悸、头脑发晕、出冷汗、虚汗时,这是心脏不适,应停止跑步。

在马拉松猝死个案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发死亡,但中暑、喝水过多导致血钠过少也可能是致死原因,所以一定要适量补水。

4、赛后不要马上停步

比赛结束后应小步慢跑逐步停止,不要突然停止,然后进行全身放松活动,消除疲劳。

七、国内马拉松比赛猝死案例(部分)

· 2014年12月13日上午9时53分,年仅30岁的方勇在终点前一头栽倒在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 2014年3月30日,一名参赛的年轻女性选手在途中心脏病突发,突然晕倒,抢救无效后去世。

· 2014年6月25日,大一男生冯秋实突发心脏病,在昆明马拉松半马比赛16公里后倒下,抢救一小时后死亡。赛后死者家属质疑马拉松赛前为何没有体检,并质疑赛事供水不足是导致冯秋实死亡的最大原因。

· 2014年7月19日,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赛中,一名选手在半程赛道约18公里处死亡。死亡原因诊断为心脏病猝死。而经组委会核实,该选手是非正式报名参赛选手,使用他人参赛号码参加半程项目比赛。

· 2004年,北京马拉松赛上,一名24岁的大学生和一名64岁的长跑俱乐部联队队员猝死。

· 2005年,北京马拉松赛上,一名26岁的业余选手不幸猝死。

· 2008年,上海马拉松赛上,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参加半程马拉松赛时突然倒地,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后仍不幸去世,当时他距离终点仅200米。

· 2012年,香港马拉松赛上,一名选手在跑过终点后晕倒猝死。

· 2012年,广州马拉松赛上,两名选手突发性休克,其中10公里选手陈杰经抢救无效死亡,5公里选手丁喜桥八天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内容来源:网络,网易,新浪博客“跑者阿飞”

http://j.news.163.com/docs/99/2014121515/ADH3EDS200014Q2A.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0e57d60101igwa.html